中国—东盟向何处去?
2015-12-08 17:40

  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 魏玲

  今年底东盟将宣布建成东盟共同体,明年是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伙伴关系25周年。中国与东盟的合作进入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时刻。中国—东盟关系向何处去?是被特定议题、特定国家所绑架滑向相互猜忌、疑虑、甚至敌视的旧路,还是真诚沟通、克服障碍、坚持合作共赢、建设战略伙伴关系的钻石十年?

  横向来看,当前全球化与区域化并行发展,权力进一步向下流散,非传统安全威胁成为各国面临的最大威胁,制度合作与协调治理成为时代潮流。在东亚地区,制度合作与协调治理的意识与能力也在不断增强,突出表现为以东盟为制度中心的地区合作不断推进,治理架构不断完善,尤其是在经济与非传统安全领域,比如,旨在维护金融安全的东盟与中日韩框架下的清迈倡议多边化安排(CMIM),正在谈判中的整合六个东盟+1自贸区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应对粮食安全的东亚紧急大米储备协议、合作加强灾害管理的以东盟为中心的系列协定与行动计划等等。中国是东亚最大的经济体,东盟是地区最大的中小国家集团,也是最早建成的次地区共同体,中国与东盟的友好合作与共同发展,是东亚地区和平发展合作的必要条件和助推器。

  纵向来看,中国与东盟合作不仅惠及双方,而且从根本上重塑了东亚地区文化向着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其基本经验就是平等、信任、合作、共赢。2005年底,为纪念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伙伴关系15周年,出台了《中国—东盟名人小组报告》,这是中国与东盟关系史上第一份集名人的战略思维和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于一体的重要文件。报告指出,中国与东盟经历了从消除猜疑到建设战略伙伴的过程;平等、信任、合作、共赢是双方发展关系的宝贵经验;协商一致、照顾舒适度、合作共赢、开放包容再次被确认为双方发展未来关系的重要原则。回顾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发展历程,中国与东盟伙伴关系的建立与快速发展,不仅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与东盟关系的性质,而且使东亚地区多边合作进程成为可能并飞速发展,为培育地区合作文化、塑造地区共同体创造了必要条件,做出了重大贡献。1991年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伙伴关系;1994年中国与东盟作为创始成员加入东盟地区论坛;1997年东盟与中日韩进程启动;1999年在东盟与中日韩进程中开始了中日韩三方领导人会晤,启动了三国机制化合作;2002-2003年中国作为域外大国,第一个与东盟启动自贸谈判,第一个签署《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第一个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为更大范围的东亚合作创造了条件;2005年东亚峰会召开,进一步开放东亚进程,并将建设东亚共同体确定为东亚合作的长远目标;2012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启动;2014年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确立了于2020年建成东亚经济共同体的目标。可以说,没有中国与东盟的相互信任与合作共赢,就不可能出现近二十年来东亚合作快速全面推进的大好势头,东亚也不可能成为当今世界最富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

  放眼未来,中国与东盟合则两利多赢,斗则导致地区动荡,只能做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中国与东盟山水相连,中国也是唯一一个与海上东盟和陆上东盟都直接毗邻的国家,邻居是搬不走的,东亚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既是地区和平与繁荣的缔造者和受益者,也将是地区动荡的直接受害者,是真正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做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是我们的唯一选择。2010年以来,因为大国介入,南海问题被刻意挑起和恶意炒作,中国与东盟之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信任问题,猜忌与疑虑有所上升;甚至东盟自身的团结也受到了影响和冲击。但是,领土领海争议在短时间内无法彻底解决;所谓航行自由也是伪命题,因为南海航行自由从来没有因为争议而受到影响;南海航道安全与航行自由对于中国与东盟来说同等重要,是中国与东盟的共同重大利益。今年由印尼担任主席的东亚思想库网络(NEAT)将年会主题定为“海上合作”,由日本牵头的NEAT工作组也组织了以海上非传统安全合作为主题的十三国联合研究,并提出了具体政策建议,即将提交年底的领导人会。这说明,各方已经认识到,海上非传统安全威胁是我们面临的真正威胁,合作才是共赢之道。正如美国著名新自由制度主义学者罗伯特·基欧汉所说,分歧和争议并不可怕,有争议才有合作。相信中国与东盟通过真诚沟通,通过进一步建立规则,进一步加强制度化合作,能够增进互信,抵制干扰,坚定维护地区和平合作的主进程。

  东盟共同体是东亚一体化进程的新起点,具有里程碑意义。作为地区合作的制度中心,东盟如何团结和调动各大国适应地区格局的演变与转型、推动地区一体化深入发展?中国—东盟伙伴关系作为发展最为全面、务实成果最为丰富的一对伙伴关系,作为地区和平与发展的基石,如何为增进人民福祉、为东亚共同体长远目标而切实做出贡献?这是中国与东盟的共同责任与历史使命。

推荐给朋友
  打印文字稿 全文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