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勤临时代办发表署名文章《RCEP:巨轮启航 共享未来》
2021-12-31 17:13

12月31日,印尼《雅加达邮报》及其网站分别刊发中国驻东盟使团蒋勤临时代办署名文章《RCEP:巨轮启航 共享未来》。文章内容如下: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将于明天正式生效,标志着世界上最大的自贸协定启航,开辟区域一体化和共同繁荣的新篇章。RCEP是一个现代、全面、高水平、互惠的大型区域自贸协定,囊括15个签署方,即东盟10国、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RCEP框架下,超过90%的货物将于20年内逐步实现零关税,服务贸易和投资相互开放水平显著高于现有“10+1”自贸协定,65%以上的服务部门将对地区投资者完全开放。RCEP树立了系统的规则和标准,如统一的原产地累积规则,减少了贸易壁垒,简化了行政手续。除传统议题外,RCEP还纳入高水平的知识产权、电子商务、竞争政策、政府采购、中小企业等现代化章节,为亚太地区经贸规则树立了标杆。

凝聚雄心和引力的亚太经济一体化架构

RCEP是由东盟发起和主导的最具雄心水平的区域自贸协定。上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东亚合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为此,东盟积极推进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建立更为强韧的区域生产网络和市场,增强危机应对能力。21世纪以来,东盟陆续与地区其它伙伴国建成了“10+1”自贸区,并与地区国家启动探讨建立更加宏大的自由贸易架构。经过充分研究和酝酿,东盟领导人于2011年率先提出建立RCEP的框架,得到东盟自贸伙伴国的欢迎,从而于2012年第21届东盟峰会期间宣布启动RCEP谈判。

RCEP的巨大引力源自何处?首先,在于众多“10+1”自贸协定蓬勃发展,让各国都尝到了甜头,坚定了各方对多边合作和自由贸易的信心。这些协定也为更大规模的区域经贸架构提供了强大骨干。其次,源于各方对东亚这一全球经济增长中心的高度认可。RCEP 15国的人口、经济体量和贸易量均接近世界三分之一,蕴含机遇空前可观。据研究机构测算,到2030年,RCEP将带动各成员国GDP每年额外增加0.2%。此外,RCEP的吸引力还有重要的一点,即东盟主导。东盟本身多元性强,立场更为平衡、务实和包容,其有信誉和能力兼顾发展中成员和发达成员利益,让尽可能多的人搭上船并共享成果,而非强求高标准、缩小“朋友圈”。这种机会对于本地区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是颇为宝贵的。

披荆斩棘,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取得胜利

RCEP成员经济发展水平迥异,文化背景、政治体制多样,既有全球领先的发达国家,也有最不发达国家,在全球的自贸区实践中实为罕见,谈判过程中必然存在很多分歧与折冲,协定文本和双边市场准入谈判任务是“海量”的。俗话说,好事多磨。在成员强烈决心的驱动和长达八年之久的不懈努力下,RCEP终在2020年11月成功签署。

2021年初,RCEP成员确定了推动协定于2022年1月1日生效的目标。由于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干扰,这一目标一度似乎难以达成。但各成员国仍全力以赴克服困难,加快批准进程,最终10个成员国成功完成核准,锁定了生效目标。在全球步履维艰的时刻,RCEP的签署和及时生效,标志着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的重大胜利,也给“逆全球化”和“脱钩”谬论予以重击。RCEP的成功是世界向前迈出的重要一步,并发出了一个强有力信号:后疫情时代的复苏必须依靠多边主义和扩大开放,封闭排他、蓄意“脱钩”只会适得其反。

驶向共同繁荣的未来

RCEP将为地区带来重大红利,缔造共同繁荣,其效应是地区其它贸易协定不可比拟的。其实施将有力促进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地区和世界疫后经济恢复和增长。一是促进区域贸易投资大幅增长。在原有“10+1”自贸协定基础上,RCEP货物、服务、投资开放水平均创新高,加上众多新的便利化措施,将进一步提升贸易创造效应,带来蓬勃商机。二是巩固和促进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融合。RCEP实现了众多经贸规则和标准的统一,将大幅优化域内整体营商环境,降低企业成本,推动域内经济要素自由流动,强化成员间生产分工合作,拉动区域内消费市场扩容升级,实现地区内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三是有助于弥合成员间发展差距。RCEP将通过加大对发展中经济体和最不发达经济体的经济技术援助,逐步弥合成员间发展差距,有力促进区域协调均衡发展,推动建立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中方已经完成RCEP实施相关的所有技术准备工作,期待自1月1日起,迎接更多来自RCEP成员国的商品和服务。中方期待15方早日全部完成协定核准,使RCEP巨轮全速行驶、释放所有潜力。中方愿为东盟各国实施协定提供各类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协助,包括能力建设和技术合作,使各国从协定中更多受益,特别是在农产品出口、检验检疫、贸易便利化、跨境电商等领域,并为地区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熟知和利用好RCEP提供充分支持。

推荐给朋友
  打印文字稿 全文打印